香港回歸中國20年,本報專訪著名香港歌手黃耀明談他在香港社會變遷下個人的文化行動,以及他看香港流行音樂未來的發展。以下以第一人稱表示:我在2012年成立文藝復興基金會,其實是無心插柳。那年我碰到港中台一些文藝界朋友,說要搞個組織推廣兩岸四地獨立的文化,然後就連動一些人給基本的贊助,大陸作家韓寒等人也都捐錢,就開始基金會。香港是個注重商業的社會,但每個城市都需要文化,若文化不蓬勃,就沒生氣。當時我們剛剛選了特首,社會開始有些政治化,我們的想法是改變社會,政治是個手段,但也可從文化層面、透過文藝的方法。我們並非政治家或搞社運人士,但對社會仍有理想,希望能建立有種獨立精神的文藝。我們那時先是辦一天音樂節,在維港海旁,找來包括巴奈、陳珊妮、左小祖咒等兩岸三地藝人。後來發現這樣成本太高,就沒再做那麼大的音樂節,改作一些中小型的,如創作夏令營,60到80人在一起聚五、六天,每次都有些很好的講者分享創作經驗,包括文學音樂、影像、設計等,從2013年辦到現在,去年在台灣做。今年我們進一步幫非主流音樂人建立自己廠牌,以前沒人教他們做音樂之外的東西,如出版、經營、行銷、發行等,我們就辦好些工作坊幫他們了解。我們7月也會帶兩個團去南韓濟州島音樂節,再去英美。我2014年時,去大陸的門忽然被關上。許多人怕作品沒去大陸,會少很多機會,但回到多年前,香港700萬人仍是不小的市場,只是這幾年習慣吃大茶飯,習慣要去大陸。我覺得就算只能吃香港這個小小市場的飯,還是可以吃飽,但我們也該積極開發,去南韓、新加坡、台灣、星馬等。這些壓力,都可變成創作的素材,尤其是香港人看你作品時,你可反映其心情,港人會支持。比如說何韻詩,最近都是港人看,但我們都可以生存。不要因為以為你作品只關心香港,就沒人聽、看,反而因為你對香港情況很了解,別人會有共鳴。當然,這也不是說叫創作者不去大陸,也不是唱歌就一定要很社會性,只是當你感覺到大陸給創作空間太少,可往其他地方去看。如果想創作對自己獨特的東西,是別處沒有的,首先可以嘗試是這個城市才有的,從自己故事開始寫,對這城市有興趣者就會聽你的。當然音樂要玩得特別好,在作曲、編曲、製作多下功夫,講獨特的香港內容。這樣若外國人不明白,但你的音樂很有吸引力,就像外國作品對我們來說一樣,都會很有效果。這是我為何都同時很注意歌曲和歌詞。有很長一段時間,大中華創作者把重心放在歌詞,音樂變成弱勢。韓國音樂做得很好,所以在國際有市場,但華人是讀音樂,不是聽音樂,我們應該改變這情況。我們太注重文字,不注重音樂。若更有野心,我會鼓勵香港創作人敲歐美的路,也可唱英文。我們可用這個路,做有香港特色的音樂。回歸前我們本來就是雙語,我覺得可好好運用這個優勢,讓我們的音樂可以贏得外國人認同。在香港這種狀況下做這些,其實我有時也有無力感。這社會、世界一直有正負不同力量互相撞擊,無論要用政治或文化的力量去抗?這些負能量,都不是一朝一夕的,是很長久的抗爭。雖然我有時也覺得無力,但若是很關注文藝,想藉此改變社會,就會想做得長遠。我們要保留好的事情繼續去做。無論是達明一派或我自己,我仍可以暢所欲言的說話,要珍惜這點。歌手黃耀明。記者何定照/攝影 分享 facebook 歌手黃耀明。記者何定照/攝影 分享 facebook

4E078C6D4B4367D6
arrow
arrow

    wilmai5m605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